教改动态第268期 |
日期:2017-3-13 16:14:35 文章来源:高教研究室 |
2017年第6期(总第268期) 2017年3月13日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一
导读:上海交通大学:“三个导向”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人大代表支招破解“钱学森之问”:深化教改,推动双创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实施产教融合“新四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西南交通大学:积极探索培养“五有”交大人 简讯: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情况通报 陈宝生:“双一流”遴选重在多元客观评价
【上海交通大学:“三个导向”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以志趣为导向,创新培养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做好顶层设计,从学生成才成长需求出发,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由未来企业家拓展至具有创新创业志向和兴趣,且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高尚职业道德、社交和管理技能的人才。提升课程质量,学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和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等教育通识课,并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意、创造的精神和理念。加强队伍建设,形成课程教师、讲座嘉宾、创业导师(创业企业家)和创投导师(投资人)为主的“四师制”师资队伍。 以能力为导向,搭建实践平台。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打造创新能力训练和创新孵化两大平台,依托创新开放中心、交叉创新中心、校企合作中心、工程服务中心等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支持。构建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和暑期本科生科研见习岗、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在内的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建设“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整合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管理和市场等资源,完善创业孵化生态环境。已有近300家科技型初创企业、2000多位创业者入驻集聚区。 以研究为导向,服务长远战略。学校发挥创业学院、安泰经管学院及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等优势,组建学术与实务、创新与创业、本土与国际相结合的常态化创业研究队伍。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凝聚5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创业领域研究专家和学者,开展双创领域理论研究。建设上海创业研究中心,为地方政府、高新园区、创业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建议和意见。联合举办“2016上海秋季创业研究论坛”,共建“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化基地”“华院数据专业孵化器”“昂立文化教育孵化基地”等研究和实践基地。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2017年3月8日)
【人大代表支招破解“钱学森之问”:深化教改,推动双创】 “钱学森之问”一直引发诸多教育界人士及其他各界人士的深虑和反思,其所体现的是对我国数十年教育体制的存疑和期望。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翟志海认为,“我国高校扩招之后,学校和在校生人数大幅提升,但很多大学发展贪大求全,同质化严重,对大学、人才的评估机制机械单调,与教育的实际状况脱节。家长和学生对教育存在较深的偏见,把教育看成是一种获取利益回报的投资手段,加之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尤其中小学教育严重悖离教育的根本,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缺乏进一步追求、创造的动力,由此可见,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表征在大学,而根源却直指中小学教育。” 当“钱学森之问”依然言犹在耳、振聋发聩之时,如何消除数十年教育思路与模式的弊病也已开始引起国家的重视和行动。而这些行动便是翟志海眼中近几年来国家连续推出改革措施,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的经费保障、评价激励机制、转型发展、“双一流”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学术规范、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所开展的为破解“世纪之问”的一系列有效举措。 而另一种倒逼教育体制改革的情况是,从2011年开始,我国劳动力数量所占人口比例开始下降,从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力的绝对数目开始下降。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转变过去30年的发展模式,从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成为摆在国家面前的一道亟待破解之题。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认为,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是必然的,同时也是一种机会。“在某种意义上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供给侧的主要推动力就是在于能够不断持续地释放人才红利。在‘十三五’规划中专门有一章就是讲人才发展战略,确立了人才发展的整体框架,这是有深刻背景的。”而在从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的当口,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红利,在钱颖一看来,重中之重还是教育。“说到底,人才红利要想实现,非常重要的还是教育。这就是为什么教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因为在我们的经济发展阶段,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发展变化所要求的。所以说教育水平的今天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明天,它有一个时间的过程,这也更进一步说明为了实现人才红利,提高今天的教育水平是至关重要的。”钱颖一说。 在翟志海看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改变应试教育观念迫在眉睫。“加大整体投入,使优质教育资源不那么稀缺,就可以缓解应试教育的极端性。但更重要的是在‘软件’方面做调整,即开展体制机制的改革,实际上现在已经处于改革当中了。这些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对应试教育的改革,教育部也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对考试制度做出了不少的改变。” “我认为,还是要在向学校下放自主权、学校的管理权下放给教育家、学校的学术权力要充分授予教师,以及给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权、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几个方面来强化教育改革,才有望逐步回答‘钱学森之问’带来的困扰。”翟志海谈道。 (中国青年网2017年3月7日)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实施产教融合“新四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以“锦城2025规划”为指导,在全面实施学校整体的教育综合改革与转型改革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从产教融合“新四化”理念出发,深化“四大合作”、集成“六大资源”、共享“三大输出”、打造“品牌计划”,科学培育高素质、复合化的“未来型人才”,全力助跑“双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 本土化,“四大合作”精准服务地方社会 学院坚持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会合作、校校合作”四大合作为基础,从地方需求出发,结合四川省地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产教融合“本土化”,共建产教研融合基地累计26家,精准服务地方社会。 集成化,“六大资源”深度融合产、教、研 学院充分发挥“专家资源、学生资源、品牌资源、竞争资源、政府资源、产业资源”等六大资源优势,将产、教、研深度融合,将课堂理论与实战经验相结合,将优秀的人才输送到合适的岗位,实现企业与高校资源互享、品牌共赢。其中,尤其重视“专家资源”和“学生资源”的互动集成。 共享化,“三大输出”科学培育未来型人才 学院坚持开放式、共享化的输出路径,严格把控产教融合的中试环节,将“智力、产品、人才”三大成果实现有效输出,从而科学培育了未来社会“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品牌化,“五大战略”助跑双一流应用型大学 学院在“差异化、复合化、信息化、国际化、产教融化”五大发展战略下,打造“锦城产教融化品牌计划”,实现了品牌专业、品牌课程、品牌师资等领域的多项突破。 (四川省教育厅网站2017年3月3日)
【西南交通大学:积极探索培养“五有”交大人】 西南交通大学以“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五有”交大人为培养目标,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注重融合贯通,完善培养体系。构建大类培养框架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分类培养框架下学术创新应用研究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交通天下”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一大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就业指导示范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出版《西南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规范》和《西南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并在80余所高校和40多家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广泛推广。 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学科布局。利用“交通运输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211工程”三期项目建设,进一步突显工科优势。系统开展学科发展工程项目建设,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得零的突破,数学、物理学、系统科学等理学基础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药学、生物医学工程获得一级学科硕士点,并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实现共建医学院。 重视实验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大力实施“323实验室建设工程”,已建成各类实验室70余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4个。初步形成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试验教学示范中心为骨干,以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实验室为基础的实验室结构与管理体系。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创新创业。以机制、课程、平台三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国际创新创业学院”,探索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成“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示范基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建成“Intel—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创客活动中心”和西南地区首个大学生创客中心,举办“交通•未来”大学生创意作品征集大赛等。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2017年3月2日)
简讯 ▲日前,复旦大学面向全校骨干教师召开“双一流”建设情况通报会。校长许宁生介绍了“双一流”建设的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总体要求,通报了“福安大学一流建设总体方案”,部署了下一步工作安排。许宁生指出,要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双一流”建设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在一流大学建设框架下建设一流学科;要由超前意识,提出高质量、高标准的建设目标,紧抓实效,责任到人,认真落实好各项重点建设项目;要解放思想,加快步伐,充分发动广大师生的力量,进一步完善学校“双一流”建设整体方案。党委书记焦扬在讲话中指出“双一流”建设面向了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争创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是复旦面对国家和民族、面对前任和后人应该承担起来的责任。她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围绕推动“双一流”建设,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发力聚焦;全校师生要上下齐心,拧成一股劲,做好“双一流”建设。 (复旦大学新闻网2017年3月8日) ▲3月7日教育界别联组会议在华北宾馆召开。就“双一流”建设问题,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回应: “双一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目标就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双一流”建设,任务目标就不说了,我就讲讲遴选。在充分利用国内外第三方评价结果基础上,形成对高校的多元客观评价,基本上是第三方,请委员会、专家开评,不是搞学校评估,让学校搞包装,不干这个事。立足于现有发展水平、办学能力、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表现出来的综合指标,由专家委员会来评定。我们实行竞争优选,地方、部属高校一样;专家评选,参照社会评价;政府比选,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国家战略对接。动态筛选,是动态的,不是终身制,一个周期不合格,我们重新确定。这意味着双一流建设,不能再讲一遍“211”“985”的故事。 我们要在多年建设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把“双一流”建设搞好。地方高校,建不了一流大学,可以建设一流学科。我们支持地方政府、高校向一流大学迈进。 (人民网2017年3月7日)
编辑:杨月君 李阳 电话:0311-87326042 电子邮箱:gjsh87326042@163.com
文件下载:教改动态第268期 |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 | 电话:87655970 | ||
Designed by jwc |